close

角落裡,在公司的舊報紙堆中,我翻到一篇位在聯合報副刊的文章.
這文章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完全吸引了我的目光,「和書做朋友」這標題下的真好,除了義務教育時被強迫唸書外,有多少人在畢業後,還維持著閱讀的習慣呢!?

文章中更認為閱讀是和美德有關,而現在人們最缺乏的,似乎就是閱讀和美德,讓社會少了分享,少了關懷.

做朋友:談閱讀和美德培養

 
作者:林良

[一]

許多年前,美國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,書名叫作《美德書》,厚厚的一本,比基督教的《聖經》還要厚。書的內容很單純,就是大量蒐集有關美好道德的故事、詩歌、書信和短文,方便大家的引用。書中蒐集的故事,也包括在民間流傳的「華盛頓砍櫻桃樹」在內。

書出版以後,出人意料的成為一本暢銷書,幾乎每個家庭都想買;連年老的長者也渴望能擁有一部,因為這部書可以使他回憶已經過去的「美好的老時光」。什麼是美好的老時光?就是他童年那個對「道德」比較關心的時代。

現代社會是一個重視競爭的社會,充滿爭勝的意味。現代父母教育子女的不是「把書讀好」,而是只求分數比別人高。父母怕子女將來吃虧,一味要求子女成為古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,去從事一場只許勝、不許敗的格鬥。

為了競爭,當然顧不得美德;顧不得美德,就只好把美德拿來作犧牲。一個自私的、處處是陷阱的社會就這樣逐漸形成。我們的本意是好的,是為子女將來有好日子過著想,但是結果卻造成那樣一個不安全、不幸福的環境,作為送給子女的禮物,讓他們在那裡面討生活。

美德是善良社會的公約,人人都應該共守。人人共守這樣的公約,才能造成一個安全幸福的社會。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未來應該有所許諾,那麼許諾子女一個安全幸福的社會,應該比「戰勝他人」重要得多。父母許諾給子女的,應該是一片好山好水,而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世界。

人人關心子女的品德教育,是很好的事情,會給人人一種「從噩夢中醒來」的美好感覺。

[二]

美德教育的重點在是否去「實踐」,但是「認識美德」和「實踐美德」也並不是毫無關係。實踐美德的是「人」,因此實踐美德要有「人」作榜樣。

在家庭裡,為子女作榜樣的是父母。父母的點頭和搖頭對孩子很重要,父母以點頭和搖頭告訴子女,什麼是該有的行為,什麼是不該有的行為。點頭和搖頭的使命是嚴肅的,但是臉上都可以有微笑。尤其是搖頭時候,你的微笑說明你始終愛這個孩子,你的搖頭只是不贊同他的行為。

除了點頭、搖頭,還有叮嚀。叮嚀雖然跟「嘮叨」是鄰居,但是最好的叮嚀是一句話只說一遍。孩子只排斥嘮叨,並不排斥父母對他的關切。

最好的榜樣,當然是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和待人的態度。父母如果把自己的「失信」看成嚴重得不得了的事情,孩子在一旁親眼看到父母處理這件事的過程,很自然的就不會用輕忽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失信。

父母用「尊重」的態度對待來求助的人,並且依自己的能力提供適當的幫助。父母對求助者的態度,父母對求助者所做的事情,等於一種示範。在一旁觀看的孩子,就會像舞台下的觀眾,因為看了一齣「真人演出」的人生短劇而受感動。

美德的觀念是慢慢培養起來的,父母除了以自己作孩子的榜樣以外,還可以給孩子講故事。故事是用耳朵聽的,但是也可以用眼睛閱讀。

「美德」和「閱讀」,就在這樣的地方接軌。

[三]

有文字閱讀能力的孩子,慢慢不再依賴父母雙手的攙扶。他接觸到書,透過閱讀,自己找到了許多人生的導師。他可以一邊閱讀,一邊和導師討論,吸收他們的智慧,對美德的價值有更深入的體會,知道美德是安全幸福社會的基礎,然後去實踐、去建立這樣的社會。

書的世界廣大無邊,鼓勵孩子閱讀傑出人物的傳記,閱讀歷史小說,閱讀描寫人間平凡小人物遭遇的「生活小說」,對於美德的培養是有益的。

閱讀,多看好書,為品德教育鋪了一條大路。

[四]

記得三十年前《幼獅少年》創刊的日子,曾經對自己有一個期許,就是要讓刊物成為少年讀者的「新鮮多汁的水果」,既營養,又可口。

三十年來,《幼獅少年》雜誌,包括所主編的叢書,都沒有偏離這個可愛的目標。這份雜誌對「少年文化」的探索,有了許多貢獻:「趣味化」是對「可口」目標的呼應;出版品重視閱讀、寫作的引導,是對「營養」目標的呼應。

美德是每一個少年應有的「人的光環」。這光環給少年帶來自信。希望一直陪伴著少年讀者的《幼獅少年》,在這方面有更多更多的成就!

【2006/09/28 聯合報】  @ http://udn.com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banb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